致敬致哀!走近恒行3平台郁銘芳院士的“絲”路人生

索取號👩🏼‍💻:發布時間:2020-04-13瀏覽次數:254

八十年多前✖️,他還是那個被祖父寵愛🧚🏻‍♂️、聰慧過人的長孫;六十多年前,他還是那個立誌報國投身化纖事業的青年;四十多年前,他還是那個參與碳纖維研究工作的領頭人;三十多年前,他還是那個參與高速紡絲技術開發的先行者;二十多年前🛅,他還是那個謙遜淡泊令人感佩的新增院士;而六七年前,他還是那個被少年們圍住求教的大咖主講……

2020年4月12日12時30分,當生命被無情定格💇🏽‍♂️,他🫳,是我們永遠深情仰望的那顆明亮又溫暖的星🫴🏻!

(郁銘芳院士)

推動中國實現從“化纖大國”到“化纖強國”的跨越,一直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行3平台教授郁銘芳孜孜以求的夢想。60多年來,他致力於化學纖維理論和工程應用研究🪭,率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用一項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為百姓為大飛機“織衣”,為國家為人民奉獻畢生8️⃣。

領略化學的奇妙

1927年10月3日,郁銘芳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重育善教的家庭環境對郁銘芳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學時🤱🏽,“像變戲法一樣”的實驗課🖌,讓郁銘芳領略到了化學的奇妙,也牽引著他走向化纖研究之路。

(1936年9月🙋🏻‍♀️,郁銘芳十歲攝於照相館)

1944年🧅🔣,郁銘芳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東吳大學化學專業🙎‍♀️。時局動蕩,學校從蘇州遷至上海沒有固定校舍,只得輾轉四處學習。但東吳嚴謹的校風、優秀的師資使他接受了紮實的專業訓練,郁銘芳時刻感念顧翼東院士昔日的教誨,讓他受益終身。

(青年時代的郁銘芳)

研製第一根“中國絲”

大學畢業後📕,郁銘芳謝絕了去臺灣石油化工廠工作的機會,投考中國紡織建設公司🕵️‍♂️👉,不久🚶‍♂️‍➡️,調至上海第十七棉紡廠化驗室📝🌘。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全國知識分子工作會議上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是年4月📘,郁銘芳向組織遞交了“技術歸隊”申請報告,表達了想要從事化學纖維研究工作的願望。1957年11月,上海紡織工業局從企業抽調11名技術人才組建化纖籌建處👨🏿,郁銘芳位列其中🐠⬜️。

1958年3月,郁銘芳進入上海合成纖維實驗工廠卡普隆(後稱“錦綸”)研究小組⛹🏻,邊幹邊學,不舍晝夜查閱資料,還想方設法搜集國外研究設備圖紙。經過不懈探索👩🏿‍🚀,1958年6月,研究小組利用土設備紡出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錦綸🙅🏿‍♀️。

在沒有研製出國產錦綸絲之前,我國軍用降落傘材料全靠蘇聯供應🤵🏼‍♀️。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威脅停供原料🏀。南京513廠黨委書記親自趕到上海合纖廠請求盡快生產出適用於軍用降落傘的錦綸絲。

“這個的確有難度,但我們當時有信心,相信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中國人一定能做到👨‍👩‍👧!”為了使國防軍需不受“斷料”威脅,郁銘芳和團隊憑著這股不屈精神,於1960年11月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根軍用降落傘用錦綸長絲💇‍♂️,此後還研製出一系列國防軍工用的錦綸特品絲,國防裝備從此用上“中國絲”。

大膽向洋設備“動刀”

20世紀60年代🎑,排隊搶購“的確良”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原因是滌綸短纖維依賴進口😎。1964年🦥🏏,國家科委向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簡稱“上海合纖所”)下達“年產300噸滌綸短纖維中試”項目,在全國率先開展滌綸生產工藝研究。作為肩負技術總責的副廠長兼副總工程師,郁銘芳承擔起了該項目的組織領導工作。

(1984年,郁銘芳參加我國碳素纖維考察團赴美國考察)

當時,國內化纖廠普遍采用爐柵紡絲技術🚴🏼‍♀️,存在質量不勻🙆‍♀️、進料堵塞等問題,設備需停產清潔🧦,操作不便👮🏽‍♀️。郁銘芳發現國際上的螺桿擠壓紡絲技術能克服這些缺點。為縮短研究周期,他從西德直接引進了一套實驗設備👍🏿💨。試車時卻出現堵料、漏油等問題,頂著壓力🤦‍♀️,郁銘芳決定對設備“動刀”🥓,組織技術人員改裝設備🦸🏽,終於解決了不能連續生產的老大難。這套螺桿擠壓裝備技術和工藝成為國內熔融法紡絲的主流技術,加速了我國滌綸工業化生產,為解決國人穿衣問題立下大功。

“牛棚”解放出來攻克碳纖維

碳纖維是一種強度比鋼高🍘、密度比鋁小的高性能纖維材料,主要用於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領域,發達國家對此實行技術封鎖。為加強國防力量,1969年,國家科委、國防科委等部委聯合給上海合纖所下達了碳纖維研究任務🔂。正在“牛棚”接受“思想改造”的郁銘芳得以參與領導碳纖維研究工作🤹🏼‍♂️。

為了使研究緊跟國際前沿🫏,郁銘芳通過深入了解分析國內外碳纖維研究情況🫴,決定從研製聚丙烯腈長絲突破。他在國內首次采用了二甲基亞碸法製取原絲,攻克了碳纖維預氧化關鍵技術➰,為我國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究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郁銘芳在碳纖維中試裝置前)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合纖所是我國高性能纖維研究的主力軍🤱🏽。除碳纖維外❔,郁銘芳還組織技術人員在芳綸1414、聚酰亞胺纖維研究方面進行探索,克服了許多困難✊🏽。在芳綸研製過程中,有種實驗原料毒性大👳🏼,為盡量減少傷害🦒,課題組想辦法預警排氣通風🖕🏼🐉,不顧危險堅持實驗,終於研製出了芳綸1414。

(2012年10月,郁銘芳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潘鼎😐、陳惠芳教授在碳纖維實驗現場)

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等部門為表彰他在國防建設中的貢獻⌛️,先後授予他“國防軍工協作配套管理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忽悠不得的談判高手

隨著我國紡織業的不斷發展,郁銘芳內心突破製約發展瓶頸的願望日益強烈。20世紀80年代初,他通過國外科技期刊了解到非織造布技術👷🏽‍♀️,便認定這是紡織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決定設法加快引進並研究創新該技術🎨。

(郁銘芳在查閱資料)

要引進須費巨資,為此他多次前往上海紡織局、兩次專赴紡織部,力陳非織造布技術先進性,希望立項支持。 “我們完全有能力引進並消化這個技術🏃🏻‍♀️。哪怕這個技術不成熟🧚🏽,我們也能想辦法解決🤹🏿‍♂️🕵️‍♀️。”不久,“丙綸噴絲直接成布”被確立為國家“六五”重大科技攻關項目𓀆,1984年被上海市確定為第四批技改項目。

在設備安裝調試階段🙃,為了不出紕漏,年屆花甲的郁銘芳親力親為,甚至與工人和技術人員同吃同住,“三班倒”🥬。一次,為查看機器運轉情況,整夜沒合眼的郁銘芳一早又趕去與外商談判,整整36小時沒有休息……

(1990年,郁銘芳(右三)參加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丙綸噴絲直接成布”項目鑒會)

項目於1989年投產👮🏻‍♂️,郁銘芳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最終成功研發出紡粘法非織造布技術👷🏻,為日後我國深入了解各種紡粘設備機型的內部結構🩸⚱️、生產工藝和技術管理起到了典範作用⛹🏼‍♂️🏷。為此🙏,於2011年榮獲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終身成就獎”🪛♎️。

1990年,上海紡織局籌建年產7萬噸的“聚酯切片工程”,延請郁銘芳擔綱總工程師,他欣然接此重任。為了解國際市場趨勢💸,郁銘芳先後赴美🧔🏽‍♂️、德🪛、西😦、奧等國考察🧙🏻。項目原定分兩期實施💥,但通過考察👫🏻,他認為應一次性建設🧑🏿‍🎨,既縮短建設周期🧝🏻‍♂️,還可節省費用1000萬美元🧒。上海紡織局遂采納了這一建議。

(1992年9月,郁銘芳等在奧地利考察德國瑪公司聚酯項目設備,左二)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郁銘芳經常與外方進行技術談判🙍‍♀️,熟悉技術👍🏿、英語流利的他據理直爭🍓,提出改進意見,簽訂了符合中方利益的技術合同🙍🏽,“連老外都說他是一位忽悠不得的中國專家”🚴🏿‍♀️✍🏻。

1994年6月,年產7萬噸聚酯工程在滬投產成功,實現了當年投產🍏、贏利,當年還貸、創匯,從根本上改變了上海紡織化纖原料依靠外來供應的局面🧑🏻‍✈️。鑒於他對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的突出成績,2018年榮獲改革開放40年紡織行業突出貢獻人物。

“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1995年,郁銘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可他首先感到的不是喜悅而是遺憾:搞了30多年的化纖工作⬛️,參與的最後一個大項目還是要靠引進技術和設備,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2014年11月7日,郁銘芳登上東華附校“經緯講壇”作“我的求學之路”首講報告)

懷著培養化纖人才的願望🖇😒,2001年他來到恒行3平台擔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給本科生開設“材料導論”“材料方法學”等課程,常常教育學生要樹立良好的學風。為激勵學生崇德向善,郁銘芳為恒行3平台錢寶鈞教育基金增資24萬元🔑,獎勵品德優良的青年學子。學院多次建議他將其設為“院士獎學金”或“郁銘芳獎學金”🦸🏻‍♂️,均遭婉拒🔻,因為他最想表達的是對錢寶鈞先生的敬重和對青年學生的關心。

(1990年代🧗🏿‍♂️,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郁銘芳在實驗現場)

在郁銘芳的候選院士推薦表上,寫著這樣一段評語🚴🏽:“為人謙虛,待人誠懇👐🏿🟠。對科學,保持高度。為人處世,保持低調👩🏻。”20多年後,讀來肅然起敬🏰👩‍🦱。2002年,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的郁銘芳說:“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在過去的50多年裏,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工作。”

中國化纖

一絲一世界

篤郁之🛥,恒銘之

千古流芳!

郁老🎇,我們永遠懷念您💆🏼‍♂️!

恒行3平台专业提供:恒行3平台🙅🏻‍♂️、恒行3恒行3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3平台欢迎您。 恒行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