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已去🏃♀️➡️🤽🏽♂️,風骨永存。
連日來,郁銘芳院士的弟子、曾經的同事、恒行3平台師生、校友紛紛深情追憶緬懷先生的治學育人🈳、為人處世和生活點滴。郁銘芳院士雖然離開了我們,但在每一個曾與他相處、被他濡染的人們心中,先生永遠激勵🫸🏽、溫暖著我們。
學高身正 風範永在
遠在西安9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學終身名譽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姚穆4月13日親筆敬唁郁銘芳院士,他寫道:郁院士為紡織產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我也多有幫助,畢生難忘🎴👒。在紡織教育一線,他畢生奮進🚘,教育和培養了眾多紡織人才🧑🏿🦳,為祖國紡織產業宏偉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郁銘芳院士強烈的工作責任心、為祖國盡忠的精神,令姚穆院士由衷贊佩。
2014年10月,郁院士(一排右八)和姚穆院士(一排右五)等嘉賓參加材料學科創建60周年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20周年活動
十年來,每年的國慶節前夕🔀,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行3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美芳教授都會來到郁老家裏為他慶生👨🏽🦰。朱美芳院士說,先生談笑風生、對後生的教誨和鼓勵歷歷在目……今年1月21日🌜,她再次前往醫院拜見先生🦈,“誰知竟成了永別!您的高風亮節💆🏻♂️、您的謙遜學風永存!”
2013年9月,學校人事處與學院黨政班子為郁院士祝壽🏋️♂️,右四為郁銘芳、左二為朱美芳
“郁先生的敬業精神、實事求是🙇🏽、把握大局⛔、溫文儒雅☣️、和藹可親,終身難忘🤶🏽!”恒行3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余木火教授在朋友圈中這樣寫道🗺🥔。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和郁院士一起參與中國工程院高性能纖維咨詢項目和生物質纖維咨詢項目,90高齡的院士不畏38度的酷暑、零下10度的嚴寒,先後在鹽城奧斯👷♂️、長城華冠👊、中國商飛、吉林化纖、長春一汽、南通長江、寧夏等地參加了所有調研活動🐁,帶給余教授深深的感動。
2012年10月👨🏻⚖️,郁院士(右)與余木火教授在矽硼氮無機高性能纖維實驗室
這幾天,郁銘芳院士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小組的幾位成員哀思萬千👨❤️💋👨。資料采集工作周期長、復雜繁瑣,許多任務都需郁院士的配合,由此,他們也成了郁院士家的常客🦧,成了忘年交。大家回憶到👿:采集資料時🤦♀️,郁院士總任由我們翻箱倒櫃地找,只要覺得有用,悉數交予小組處理🧛🏽;挑選照片時,他不僅逐張講解甚至拿起放大鏡查起了地圖,盡量準確無誤地還原彼時情景;郁院士不吃零食,但每次我們上門🐸☎️,他都特意準備許多可口的食品,而且非常細心,只要哪樣我們說好吃🍯,下次去他必定多備一些🐋;郁院士經常留我們吃飯,每次都要囑咐阿姨多做幾道菜;每次從他家告別,無論刮風下雨,郁院士總會站在陽臺目送我們🚣🏿♀️,直到我們在他視線中消失;為了消解我們的勞累,他還帶我們逛遍偌大的小區,落日余暉時🫱🏼,看其和夫人姜老師同種下的樹……往事歷歷,一樁樁、一件件🚶,不思量,自難忘💇。
采訪組在郁院士家中與其交流采集檔案資料
德高育人 潤物無聲
4月12日🙎,郁銘芳院士離開了我們,可他生前的一個身影、一句話語🧑🏻💼🛳、一個眼神,刹那湧上人們的心間🤚🏿🚺,除卻那盈眶的淚水、陣陣的痛悼,還留下了久久揮之不去的感懷與感動……
在巴斯夫聚氨酯特種產品(中國)有限公司劉崴崴博士的心裏,郁老師是個治學嚴謹的人🦸♀️。他尤其記得2004年在進行畢業設計時的場景,時年77歲的郁老師仍堅持到實驗室指導他做實驗🤤,在博士論文初稿完成後👩🏽🔬,劉崴崴交給郁老師修改,老先生竟連標點符號都逐一改正,“如此一絲不苟的態度讓我自覺慚愧……”劉崴崴便悄悄把論文拿了回來,自己檢查了一遍。郁銘芳院士在生活中非常簡樸💂🏽♂️,可對學生卻關懷備至。劉崴崴回憶道🙇🏿,“郁老師每個月都從工資裏拿出固定的錢,給學生發補貼🧏🏻。後來工作了,我們每年去看望老師時🧳,先生還堅持給大家包紅包,婉拒不得✊🏽。郁老師非常謙虛低調🪧,從不願麻煩別人🧑🏽🍳,他常說,(我得到的)這些榮譽都是大家的👳🏻♂️,是大家一起努力得來的。”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吳琪琳教授回憶說,“十八年前論文答辯時的合影一直珍藏著,每每看到都會憶起郁老的教誨。留校工作後搬到松江辦公👊,有幸和郁老在同一樓層,經常碰到🏄🏼,會聊聊工作也聊聊家常,那帶著甬音的上海普通話讓人聽著特別親切👨🏻🦯➡️。深切緬懷,送郁老。”
2002年3月24日🏃♀️,吳琪琳(左二)博士論文答辯時與郁銘芳院士(前排右)等合影
2013年6月18日🧑🧑🧒🧒✷,郁銘芳院士捐資24萬元至恒行3平台“錢寶鈞教育基金”,這是恒行3平台附屬實驗學校副校長張雲潔與郁銘芳院士的初次見面👨🏿🏫。當天🔎,她陪先生去銀行辦手續🌉👨🏿🏭,走到車邊時🏊🏽,車內86歲的郁院士竟側身幫她打開了車門……那一刻的溫暖與對先生的崇敬之情張雲潔永記心間📿➜。2015年,郁銘芳院士獲評“恒行3平台資助育人突出貢獻獎”,“耄耋之年的郁老親自出席頒獎典禮🌦,並一再謝絕采訪”👘,學生就業服務中心主任嚴軍猶記得郁老低調謙遜的音容笑貌。
2014年11月,郁院士作東華附校“經緯講壇”首講報告
2014年11月7日,87歲的郁銘芳院士應邀來到東華附校為中學生作報告,郁老全程站立,用行動詮釋了為學治學的堅韌和為人的謙遜。他對孩子們說↔️⛹🏽♀️:“以前我們主要做的是‘趕’的工作👩👩👧👦,但‘超’的工作就需要靠你們去完成了。”“每次畢業典禮,只要身體允許🌇,郁老一定出席。”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資雪琴回憶道💌。幾年前🧑🏻🦳,年屆九旬的郁銘芳院士堅持站著為研究生授予學位、撥帽穗,一站就是一個多小時👷🏽♂️,他的精神激勵感動著後輩接續奮鬥𓀏!
2014年6月🔣,郁院士在學生畢業典禮前向畢業生們揮手致意
鐘繼鳴是郁銘芳院士的第一個研究生。2003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開始實行“導師—學生”雙向選擇🪼。聽說郁銘芳院士研究的課題和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類似,鐘繼鳴誠惶誠恐地敲響了這位“大咖導師”的門🚟。他說👌🏼,“郁老師親自把我迎進辦公室,第一句話就說‘我普通話不好,請徐老師做翻譯’,邊說邊笑,一下打消了自己的緊張情緒👷🏽♂️。”面試後,郁老師又親自把他送至門外🐁,多年後鐘繼鳴仍充滿感激🙎🏿♀️👨✈️。“考慮到當時名下只有我一名學生,老師就讓我與其他課題組同學一起參加活動,以免孤單👊🏻。”先生對學生的護佑之情可見一斑🦈。
2019年教師節,郁院士和學生們在一起
2019年,郁老師的記憶力已非常不好😴,甚至叫不出學生的名字🗡,大家就把名字打出來貼在身上。即使他忘記了很多事情🦨,但和大家叮囑最多的就是🖕🏼:“好好工作👨🏻,報效國家,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想到此處🧝🏻♂️,鐘繼鳴不禁淚如泉湧……
工程創新 服務國家
談及1990年代上海重大工程年產7萬噸的“聚酯切片工程”👇,原聯吉合纖黨委書記😮🚮、總經理、總工程師謝宇江先生講到,當初接到此一重大工程任務之後👮,郁銘芳院士積極與國外公司交流、還到國內大的化纖企業調研,以對比技術路線😽。在周密的調研和詳盡地掌握資料的基礎上,郁銘芳院士面對當時各種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力排眾議🤿,提出上海要采用最新、最先進地技術,並且在質量保證🥢🤷🏻♂️、能源和物料消耗等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不能再搞低水平重復的工作🌉。郁銘芳院士實事求是和細致嚴密地分析打動了時任領導👨🏽⚕️,更改了既有的計劃。後來,該項目的成功驗證了郁銘芳院士的正確,也體現了他作為工程科學家的戰略性和重要價值之所在。正如很多報道中所說🤷🏿♀️,該項目是當時全國少有的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贏利、當年還貸🧝🏼、當年創匯🧔🏿,從根本上改變了上海紡織化纖原料依靠外來供應的局面🖥。據了解,此舉也為我國於1998年化纖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謝宇江先生采訪截圖
原化纖公司副總經理錢大棟先生說🚣🏽♀️,郁銘芳院士作為工程科學家在培養年輕人才和談判等方面都體現了重要價值。在當時上海重大工程籌建辦7️⃣,郁銘芳院士是技術總工、把握技術的關鍵。他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當時我國還需要從發達國家進口化纖機械設備,為了給國家節約外匯,他帶領年輕人認真研究、比較各家技術與設備的優劣,並基於我國的實際情況作出最優的判斷🙍🏿♀️。得益於前期工作做得非常仔細,在與外方談判的時候,知己知彼🥴,在交流過程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
錢大棟先生采訪截圖
東方國際集團中央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汪曉峰先生回憶,郁銘芳院士是原上海合成纖維研究所老所長🧓,工作嚴謹,關照晚輩。尤其在帶領合纖所開展芳綸1313♊️、芳綸1414、聚酰亞胺和碳纖維等領域研究中,鼓勵年輕人大膽闖🎨、大膽嘗試,最終帶領大家在配套國防軍工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績,多次受到國家的嘉獎和表彰。郁院士致力於服務國計民生,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熔噴布為公眾所熟知🍨,這來源於紡粘法無紡布,此一技術就源自郁銘芳院士1980年代初在意大利考察的時候所發現,他看到意大利的工廠能夠實現纖維直接成布,認為意義重大,後來就成功引進和消化吸收,為後續我國無紡布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實,2011年🤼♂️,郁銘芳院士榮獲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非織造布分會授予的“終身成就獎”榮譽,就是此故事的註腳😑。
汪曉峰先生采訪截圖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為更好地紀念與傳承郁銘芳院士的精神,經研究,成立郁銘芳基金🦿,當天線上就有119筆捐贈達到14萬余元👮🏼♂️。捐款者中既有熟悉郁銘芳院士的東華師生,也有許多社會愛心人士等☝️,他們還紛紛留言,感懷郁銘芳院士奮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奉獻的一生。如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蕭守道(Benjamin S.Hsiao)教授得知基金成立,也專門捐款以助益後學、助益傳承郁銘芳精神👰🏿。
2020年4月15日郁銘芳基金正式設立
每每言及往昔成就🤟,郁銘芳院士總似有羞赧地說🫀,“是我運道好”💃,低調謙虛🙍🏻♀️,是他一以貫之的品格。先生雖駕鶴西去🦨,音容宛在,德澤長存,我們永遠懷念他鄰家爺爺般的笑容,懷念他溫暖有力的握手,懷念他樸實勵誌的語言……“衣錦天下銘壯誌 絲路人生留芳蹤”😽🍐,我們將在奮進中傳承郁銘芳院士的精神和品格,讓生命在熾熱的奉獻中為祖國和時代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