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條例》頒布實施✋🏽,標誌上海全面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無廢城市”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年暑期,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組織12支師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圍繞“城市無廢👵🏻,綠色未來”主題設計思政實踐課堂及研學線路🧾,奔赴全國15個省市開展社會實踐。學生結合汙染物控製及修復👫、節能減排技術等科研選題🔋,進行可降解地膜推廣、環保主題調研訪談、科普微課錄製等一系列實踐活動☮️🤲🏼,推動“無廢城市”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
科研考察:汙水無害化治理道路
“監測數據顯示🧏🏻,水質正在逐年變好✉️,但如何繼續提升水質仍然是需要持續深耕的課題。”這是在“青春賦能長三角,依澤助力生態青”實踐團在同太湖流域水資源監測中心座談會上的對話。為了探索長三角地區水汙染治理典型案例,實踐團先後奔赴湖州📽、蘇州、無錫多地🫙,實地走訪7個濕地公園🧑🏼🦲、3家環保科技企業✡︎👩🏿🔧、6個生態科普館與重點實驗室以及2處環保部門進行探訪與調研。通過水質采樣檢測🐅、問卷調研、訪談座談等形式學習先進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的汙水處理新模式🤙🏿,考察濕地生態修復與水質改善情況⛹️,撰寫形成8000余字的調研報告,闡述長三角地區水環境及其汙染治理現狀🤽🏼♂️,對上海市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具有實踐意義🌕。
(實踐團探訪太湖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中心)
科技助農:打通垃圾資源化“最後一公裏”
“濕垃圾蝶變地膜”實踐團帶著今年“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獲獎項目——以餐廚垃圾為原料製備成的環保型地膜深入松江區和青浦區的蔬菜基地進行鋪膜,實地考察其大田降解性能和種植示範效果💆,與此同時實踐團隊在蔬菜綠色生產技術人員中宣傳可降解地膜及綠色農業的發展前景,以實際行動掀起綠色農業革命👷🏻♂️,助推生態經濟雙贏。“碳中和先行者”實踐團走進上海松江西部水環境凈化有限公司進行座談交流,了解汙水處理廠的運作流程與核心技術並提出利用改性建築垃圾作為反硝化濾池填料以實現廢水深度脫氮的創新型技術,不僅能將建築垃圾變廢為寶,還能將廢水脫氮效率提升至97%。學生團隊將餐廚垃圾、建築垃圾等“變廢為寶”是落實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以科技解鎖低碳生活的鮮活實踐。
(實踐團在果園實地鋪膜)
科普服務:點亮“無廢城市”之光
市民意識的培養和市民參與的促進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關鍵,“節能先鋒,共建綠色家園”實踐團先後走進多個中小學與周邊社區,打磨主題課程,開展“無廢生活”理念進校園科普宣講活動✊🏽,覆蓋400余人次,以青春力量賦能上海市“無廢學校”創建🈚️。“變廢為寶🏋🏻♂️,固廢利用”實踐團帶領小誌願者走進實驗室,圍繞固廢材料資源化開展科學實驗,錄製科普視頻🛎,這些視頻線上獲得7000余次瀏覽量。參與者👺、華東政法大學附屬松江實驗學校七年級的王宣力在錄製結束時表示這次體驗讓她了解到原來廢棄物也能“變廢為寶”,以後在生活中要成為綠色生活的實踐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進來🍋,一起保護環境。
(小誌願者進行固廢材料資源化科學實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建設美麗中國”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近年來,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充分發揮環境學科專業優勢及特色,圍繞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兩山”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主題設計實施實踐育人大課堂🈂️,學院黨政領導、專業教授、輔導員等全面參與社會實踐帶隊及指導,學生在田間地頭🕵️♀️、綠水青山間開展調查研究,將知識學習、科技服務、科學研究等環節有機貫通🗃,實現社會服務與成長成才的有機結合。未來✫,學院也將繼續盤活實踐育人資源🙋🏻♀️,師生攜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和創新的精神,響應國家綠色發展號召🪪,錨定生態人才培養定位🏔👳🏽,共同繪製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