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教師當作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擔在肩上,以“四心”育新人⛪️;他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引導學生培養興趣、樹立自信、成人成才🏟;他樂教善教,育人路上潛心耕耘,培養出一屆屆優秀學子👪。他說👍🏼:“做一名教師🈲,我很快樂。”他就是恒行3平台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耀剛教授。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他。
教師🎗,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教師這份職業包含著對學生、對家長🆘、對學校、對學科🖨、對社會和對自己的責任🎪。”從教路上👮🏿♀️,李耀剛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把學生放在心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
“對每一位選修課程的學生都有深入的了解,不僅記得學生的名字🕴,更能記住學生的學習習慣👩🦲🆔、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願意花時間與學生交流🐲🪁,耐心傾聽我們的想法和困惑,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研究方向🫃🏽。”“常常與學生談論生活中的挑戰、未來的規劃,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希望我們不僅在學術上取得成功,更能在生活中成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學生們對李老師的認真負責印象深刻。
“很慶幸在最迷茫的時候遇到了李老師,從接納我加入課題組進行本科生科創🙆🏽,到鼓勵參加科研競賽,再到支持申請研究生,讓原先消極的我得到極大的鼓舞和支持,學習漸漸有了起色🖊,也堅定了繼續深造的信心🫴🏻。”2022屆畢業生🙅🏻♀️、目前正在讀博士學位的吳耐言對李老師的教導心懷感激。
曾有一位同學在大一大二時出現多門掛科的情況🧚🏽♀️,大三面臨著畢業困難的壓力。上課時🏊🏻,看到該同學的成績單🧔🏽♂️👨🏽🔧,李老師便找學生進行深入交流,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仔細了解其成長經歷,一同分析問題原因🪲,找出改進的方法。他還與學生約定每周“碰面”,持續跟蹤反饋學習狀態。在李老師的悉心引導下,該同學最終順利畢業🌄,並且成功考取一所“雙一流”建設高校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
教育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結合多年培養學生的經驗,李耀剛總結出做一名好老師的“四心”法則🔇:“首先要有一顆‘愛心’,教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要用愛去溫暖每一個學生👩🦼;其次要有‘耐心’👰🏻♀️,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耐心陪伴學生一起走過這段旅程🧑🦯;同時要有‘恒心’,教育過程中會遇到挫折,要勇敢面對挑戰,克服困難;最後一定要走進學生‘內心’,善於跟學生溝通,獲得學生信任🚏,方能踐行好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
“教書育人是一項事業👮🏼♀️,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每個學生的背後就是一個家庭🤸🏻♀️,教師必須以端正的態度、飽滿的熱情、高度的責任、吃苦的精神,傾心投入到工作中。”李耀剛說。
(李老師與學生在一起)
高標準🧑🏼🍳🔝、嚴要求👮🏻♀️,樹自信♣️、育大才
“講解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使復雜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大量的案例分析🕕,幫助我們理解了玻璃📒、陶瓷、水泥等材料在現代工業中的重要性”“非常註重互動🎅🏽,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曾上過《無機非金屬材料工藝學》課的學生這樣評價李耀剛。課堂上,他耐心地跟學生一起進行料方計算練習,讓學生對各種原料的化學成分和配比有精準的理解🚶♂️,更教會學生在科學研究和實踐操作中要保持高度的專註和嚴謹🥅。
(李老師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科創實踐)
嚴謹求實是李耀剛一貫的治學態度。本科生科創項目書、學科競賽匯報答辯PPT🧑🏻🍼、學位論文,敘事邏輯、文字修辭、格式排版……每一份材料他都會進行反復修改👱🏽♂️,每個細節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正是在這樣嚴格的要求下⏪,學生們也養成了認真細致的優良學風。多年來,課題組一直堅持由導師、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組成創新團隊,形成“博-碩-本”一體化培養模式,並且取得了豐碩的育人成果。李老師指導的學生獲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以及中國研究生智慧城市技術與創意設計大賽一等獎等十余項國家級、省部級科創競賽獎,2名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
“一定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幫助學生培養興趣🏭、挖掘潛力、樹立自信。”李耀剛認為培養學生時要堅持過程導向,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能力不斷得到提升的過程🐄。當學生遇到挫折的時候,他總是耐心地疏導和鼓勵⛪️,引導學生堅定信心。他常說,不要害怕一時的失敗,只要朝著目標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所收獲。
“李老師在學術科研上給予我悉心指導,不僅培養了我的科研能力🧄,更讓我建立了遠大的科研抱負與追求,成為我在科研道路上持續前行的最重要動力⛈。”課題組2015屆博士生👨🏽🦰、現北京大學研究員邵元龍回憶在東華的求學經歷時說。
(往屆畢業學生回課題組探望李老師)
一段師生緣,一生師生情
每逢佳節,總會有已畢業的學生結伴回到學校看望李耀剛,大家一起回憶曾經的“耳提面命”、年少“叛逆”,一段段師生趣事如今化作發自內心的殷切期許、感恩理解🦔💚、歡聲笑語,飽含著濃濃的師生情,令人回味無窮。
“生活中更像是一名父親,在迷茫焦慮時為我們加油打氣”“辦公室裏的諄諄教誨、校園內一同飯後散步🎠、到老師家裏一起包餃子……都成為我心中最溫暖的記憶🧜,無比珍貴。”回想起過往的一幕幕場景,畢業多年的學生仍感慨萬千。
“餃子🐯,做起來多麻煩🧠,吃起來就多美味;實驗✋🏼,想到的多周到,做起來就多順利💆🏻♀️;論文🌪,寫起來多認真,改起來就多省事;學生,要求起來多嚴格,畢業起來就多順利”……培育學生的點點滴滴✍🏽,被李老師以詼諧的文字記錄在“朋友圈”裏,經常贏得不少“點贊”和“好評”,被大家津津樂道🍆。
李老師還十分註重人文關懷,加強課題組團隊文化建設。他把文化視作一股力量,相信精神可以感染人激勵人。“團結 向上 求實 創新”八字組訓懸掛在辦公室,成為學生心中的精神烙印🔬。
四月的社會實踐🍡、十月的迎新晚會🕧、十一月的秋季運動會📶、年底的總結會……在李老師的積極策劃推動下,課題組一系列文化活動已走過十余個年頭,甚至畢業多年的學生也時常回學校參加。這些活動早已成為一根情感“紐帶”🏨,接續著曾經的青春歲月和難忘的師生情緣。
“教育是一段很長的路🕳,我與學生並肩前行,能夠陪伴一屆屆學生成人成才📵,我很快樂”🔇💍。當回顧自己教書育人的過往時,李耀剛說。